我們常用“字如其人”來形容一個人的字跡,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和閱歷會投射到文字上。而字體正是文字的性格,是文字表意功能之上的美學體現。優秀的字體遠在讀者理解句意之前就通過字形與筆畫風格將情感傳達給讀者了,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傳情達意正是字體設計的意義所在。
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盡相同,字體也是如此。蔡邕的《筆論》中講到:“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說的便是字體的變幻無方。字體的性格多種多樣,具體便體現在不同的筆畫粗細、線條曲直、架構疏密等方面。接下來我就從這些維度來粗淺地分析一下字體的性格。
粗與細
筆畫粗則渾厚、濃重、有力,如雷霆萬鈞;筆畫細則單薄、輕巧、纖弱,似弱柳扶風,這是一種最直接粗淺的觀感。
粗筆畫字體在排版上會形成高密度的文本塊,這是因為筆畫加粗,字體的負空間就會減小,視覺面積加重,產生一種壓迫感,進而形成視覺重心,產生強調的作用。所以粗體字經常用于標題和標語上,占據顯眼的位置,產生強調的作用。
如果說粗體是彪形大漢的一聲斷喝,那么細體則是小家碧玉的吳儂軟語,娓娓道來。細筆畫字體在視覺面積上較淡較輕,縮小了視覺面積后,筆畫負空間增大,結構顯得疏朗清透,較小的視覺分量亦不會讓讀者產生壓迫感。
曲與直
字體筆畫的曲直走向賦予了字體力量和彈性。直線是峭壁、落石、參天古木,或是茫茫平野、千里陣云,直來直往的線條代表了坦蕩、干脆、果敢,但也可能意味著死板與偏執。直線賦予字體的是一種陽剛的氣質,那么曲線就代表了陰柔的一面。曲線是柔絲、浮云、蒲柳,是九曲回腸,更多了一分包容與婉轉。
絕大多數字體并非是由單純的直線或者單純的曲線構成,橫豎為直,撇捺為曲,有曲有直才顯得剛柔并濟,有力量,也有彈性。比如北魏楷書起筆處與轉折處皆如削金斷玉,干脆利落,整個字體也就顯得挺拔剛健、英氣勃勃,在撇與捺處又有優美的曲線,多一分圓潤,也就多一分飄逸靈動。
而超剛黑則是一款典型的純直線型字體。粗壯的筆觸加上凌厲的線條,使字體有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決態度,去掉了曲線,也就沒有了一絲回旋的余地。
任何理論都會有特例的情況,比如說鐵筋隸書雖然絕大多數筆畫都是曲線,卻處處透著力量感。雖纖細如線,卻剛勁如鐵。本質上就是因為它的弧度都是有彈性的,將弧度加入橫畫,非但不減剛勁,反而會有一種反彈的力道。
松散與嚴謹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書寫顯得輕松活潑,有一種隨性不羈之美。而文字書于廟堂、鑄于鐘鼎,或者付梓成書、傳于后世,則是有一種嚴謹端莊的美。其本質的區別則是結構的松散與嚴謹之分。
天真活潑是少年心性,兒童的世界沒有太多的規則約束,兒童的字體也顯得稚嫩活潑。所以結構松散的手寫體經常運用在兒童題材或者輕松詼諧的閱讀環境。
楷書顧名思義有楷模之意,方正俊雅,法度精嚴。它也象征著傳統儒家文化中為人的標準,品行端方,剛正不阿。所以結構嚴謹的楷書常用于莊重的書體或者碑銘。